第三套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于1962年4月15日开始发行。与第二套人民币比价相等,并在市场上与之混合流通。这套人民币与第二套人民币相比,取消了3元纸币,增加了1角、2角、5角和1元四种金属币。
纸币中“中国人民银行”六字仍沿用马文蔚先生所书写。但汉字面值改成了印刷宋体字。票面上两方印章分别为“行长之章”和“副行长章”。纸币背面印有用汉语拼音、蒙古文、维吾尔文、藏文、壮文书写的“中国人民银行”字样。
1962年4月20日发行了两个券种,一种1956年版的棕色五元为第二套人民币最后一个券种。一种1960年版的枣红色一角为第三套人民币的发行第一个品种。
发行历程
第三套人民币从1955年就开始组织调查,制定方案。
1959年1月23日,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第一次向国务院上报关于更换新版人民币的请示,
1959年2月14日,又将新版人民币设计画稿上报审阅,周总理作了十分详细认真的批示,提出了很多意见。
1959年6月6日,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再次上报设计修改稿。
这期间,除10元券和5角券外,其他面额的票券设计方案均被批准并已陆续投入生产。
10元券因正背面图案及水印内容没有确定,其方案经反复修改,直至 1965年6月18日才被中央批准,故年号也改成了“1965”年,
5角券因1959年周总理审批设计稿时提出“角券中是否用一个轻工业”的意见,也一直没有定稿,至1972年7月24日才上报设计稿样,7月26日国务院批准。因此票面年份也改成了“1972年”。这是第三套人民币的最后一个年版号。
1964年4月15日,深绿色2元车工和墨绿色2角大桥券同时发行。后来1962年版1角券背面颜色和1962年版2角券背面颜色近似,不太容易辨认,1967年12月15日调整了1962年版1角券背面颜色,重新发行了1962年版1角券,将其背面颜色由深棕、浅绿改为酱紫、桔黄。
1967年12月15日,对背绿背水只收不付,
1971年11月20日,对枣红只收不付,
1991年3月1日,对2元,5角只收不付,
1992年1月28日,对5元,2角,1角只收不付,
1996年3月1日,对10元,1元只收不付,
1999年2月3日,发布《关于第三套人民币停止流通公告》
2000年1月1日--12月31日限期办理兑换第三套人民币(时间延长半年)
2000年7月1日停止流通(包括80版硬币1、2、5角和长城币)。历时38年2月10天。
版别
第三套纸币共发行有1角、2角、5角、1元、2元、5元、10元7种面额,在收藏爱好者的努力发掘后,目前市面普遍认可为24个版别,加上无号1分2分5分,共27张,俗称大全套。。
发行一览表
10元券:正面为 “人民代表步出大会堂”图,背面图案为天安门城楼
10元三罗马:天安门固定水印
10元二罗马:天安门固定水印
5元券正面为炼钢工人图,背面为露天煤矿
5元三罗马:实心五星水印
5元二罗马:实心五星水印
2元券正面为车床工人图,背面为石油矿井
2元车工:古币与空五星混合水印
2元车工:实心五星水印
1元券正面为女拖拉机手图,背面图案为放牧图
1元二罗马:实心五星水印
1元三罗马:实心五星水印
1元:古币与空五星混合水印:俗称古币一元
5角券正面为纺织厂生产图;背面图案为棉花和梅花
5角平版:无水印
5角凸版:实心五星水印
5角平版:实心五星水印,俗称“平水五角”
2角券正面为武汉长江大桥;背面图案为牡丹花
2角二罗马:平版无水印
2角三罗马:平版无水印
2角三罗马:凸版无水印,俗称“凸二角”
1角券正面为"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"场景;背面图案为菊花。
1角蓝字:二罗马,无水印
1角蓝字:三罗马,无水印
1角红字平版:二罗马,无水印,俗称“红二平”
1角红字凸版:二罗马,无水印,俗称“红二凸”
1角红字平版:三罗马,无水印,俗称“红三平”
1角红字凸版:三罗马,空五星水印,俗称“红三凸”
背绿1角:无水印
背绿水印1角:空五星水印,俗称“背水一角”,
枣红1角:空五星水印
无号一分
无号二分
无号五分
发行意义:
第三套人民币于1962年4月20日开始陆续发行,2000年7月1日停止流通。历时38年2月10天。第三套人民币设计主题思想鲜明,结合时代特点,富有生活气息,打破了边框式设计思想,色彩丰富,增设了壮文。这套人民币经历上山下乡运动,经历土地改革,聚集着人们对那个年代特有的情怀和美好回忆,凝聚着建国初期国民淳朴的社会风气,和人们艰苦奋斗、努力开拓、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风貌。承载着人们从无到有的一个个酸甜苦辣的创业故事。